●白城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 李子罡
一、2020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
2020年,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,在市人大、市政協的依法監督和民主監督下,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,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,扎實做好“六穩”工作,全面落實“六?!比蝿?,緊緊扭住“四項重點工作”,努力克服經濟下行壓力,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,全市整體經濟呈現穩中向好、穩中有升的發展態勢。預計全市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.7%(同比下同)。其中,一產增長1.4%、二產增長6%、三產下降1%。
(一)農業。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,農業現代化進程不斷推進。糧食生產喜獲豐收。預計糧食產量完成101.9億斤,實現“九連增”,全省水田第一大市的地位進一步鞏固提升,被中國糧食行業協會命名為“中國弱堿地稻米之鄉”。畜牧業持續健康發展。保持全市口蹄疫免疫無疫狀態和非洲豬瘟“零疫情”,全市畜禽飼養總量達到3360萬頭(只),其中生豬存欄64萬頭,超額完成省定計劃13萬頭。規模養殖達到50%。農業產業化加快推進。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586戶,其中規模以上38戶。預計農產品加工總產值實現80億元。新增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10戶。棚膜庭院經濟不斷壯大。全市新建棚膜面積1680.5畝,長春對口幫扶的5個棚膜(養殖)園區全部建成投入生產。發展庭院經濟22萬戶、21萬畝,成功打造了23個庭院產品品牌,得到了省委、省政府充分肯定。
(二)工業。有效應對疫情影響,全力促進工業經濟穩步增長,預計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%。穩步推進復工復產。強化企業運行監測,繼續開展“萬人助萬企行動”,主動為企業解決復工復產各種問題,僅用24天時間實現了重點企業全部復工。強化生產要素保障。加強企業生產防控物資保障,積極落實再貸款等金融政策,為企業解決流動資金貸款2480萬元,切實幫助企業解決原料、市場、用工等問題,確保了企業生產平穩可持續運行。重點企業運行平穩。1—11月份,全市50戶重點企業產值增長6.4%。其中,吉林梅花、安波福電氣等4戶企業產值超10億元,益海嘉里、安費諾金事達等27戶企業產值超億元。發展壯大民營經濟。全市新增“個轉企”305戶、“小升規”39戶,全市規上工業企業達到155戶。預計民營經濟戶數達到2.1萬戶,主營業務收入較快增長,增加值占全市GDP比重達到42.5%。
(三)服務業。統籌推進復商復市,加快促進服務業恢復發展,預計服務業增加值下降1%。深挖消費潛力。開展“全省千企促銷”專項活動,舉辦2020“雙節”鶴城文化旅游街展銷會和汽車博覽會等促銷活動。全面落實消費券、“地攤經濟”等各類促消費政策措施,有效促進消費回補。建立城鄉物流體系。啟動“城鄉高效配送”專項行動,提高“最后一公里”物流效率,實現鄉村特色產品“出村進城”、城市優質商品“下鄉入店”。全力打造生態旅游。積極融入吉林西部旅游大環線,完善“一線十五點”精品旅游線路,抓好嫩江灣5A景區創建工作,新增白城—北京航線班次,推動旅游產業健康發展。
(四)項目投資。全面落實“三抓”“三早”行動部署,切實發揮項目投資拉動作用,預計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%。項目建設進展順利。累計實施5000萬元以上重點項目106個,其中58個項目實現年內竣工投產。光伏發電領跑獎勵激勵基地實現當年建設當年竣工,在全國3個基地中率先全容量并網發電,跑出了“白城加速度”;梅花玉米深加工二期實現竣工即投產、投產即達效的高效無縫鏈接模式;鐵科、雙洮高速提前一年實現通車,實現縣縣通高速。招商引資成效顯著。聚焦資源優勢、產業優勢,有針對性的開展叩門招商、專題招商,簽約億元以上項目30個,簽約額395億元,增長55%。牧原生豬屠宰、天能重工5萬噸塔筒加工等項目實現落地開工。全面抓好項目謀劃。圍繞“十四五”時期經濟社會發展,搶抓建設東北地區西部生態經濟帶機遇,結合全省新基建“761”工程,謀劃了氫田、進京高鐵等524個重大項目,規劃總投資8165億元。
(五)財政金融。財政收入。努力克服財政減收壓力,全市地方級財政收入完成40.8億元,下降7.3%。金融存貸款余額。1—11月份,全市銀行業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余額完成990.7億元,增長12.2%;貸款余額完成715.3億元,下降3.3%。
(六)社會事業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,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。疫情防控保持常態化。建立完善“外防輸入、內防反彈”防控機制,取得了零擴散、零死亡、零輸出的重大成果。扶貧攻堅全面勝利。實施“鞏固提升九大工程”和“查漏補缺”“百日沖刺”等專項行動,實現貧困縣全部“摘帽”、貧困村全部出列、貧困人口全部清零。就業形勢保持穩定。新增城鎮就業、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均超額完成目標,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.5%以內。教育均等化水平不斷提高。配備8所學校的冰雪運動設備器材,6所學校的特殊教育資源教室設備。治理小區配套幼兒園30所。社會保障能力不斷加強。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人均增長5%。為940戶貧困殘疾人進行家庭無障礙改造。嚴格執行價補聯動機制,發放價格臨時補貼5952萬元。公共服務水平進一步提升。改造老舊小區244個,棚戶區改造逾期未安置問題全部解決?!耙粋€電話解難題”熱線解決各類訴求5萬余件。組織“歌舞鶴鄉·放飛夢想”系列文化活動,送演出下基層265場。安全生產、信訪維穩形勢保持穩定。連續五屆榮獲“全國雙擁模范城”稱號。民族宗教、外事僑務、廣播電視、婦女兒童、殘疾人、老齡、氣象等各項事業取得新發展。
2020年,是我市經濟發展歷史上極其艱難的一年,雖然經受住了新冠肺炎疫情的考驗,但在計劃執行過程中還面臨著一些突出問題。主要表現在:一是經濟總量小,尤其是工業占比低,產業結構不合理,抵御風險能力不強;二是工業底子薄,規上工業企業少,工業項目投達產率較低,后勁支撐不足;三是消費能力弱,傳統商貿企業占比大,電子商務等新興產業發展較慢;四是增收壓力大,大型稅源企業少,財政收入主要依靠非稅收入支撐,等等。對此,我們將在下步工作中,堅持問題導向、目標導向,深入分析原因,努力查找不足,創新工作舉措,著力加以解決。
二、2021年經濟社會發展重點任務
今年是“十四五”開局之年,是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新征程、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起步之年,也是白城實現高質量發展、推進全面振興全方位振興的關鍵之年。按照市委六屆八次全會確定的總體思路,2021年全市經濟社會發展主要預期目標安排為:地區生產總值增長7%左右;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0%左右;固定資產投資增長10%左右;地方級財政收入增長5%左右;城鄉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與經濟基本同步增長;節能減排指標完成省下達任務。
圍繞建設吉林西部生態經濟區,按照高質量發展要求,扎實做好“六穩”工作,全面落實“六?!比蝿?,統籌推進全市經濟社會實現高質量發展。重點做好以下六個方面工作。
一是強化投資拉動。深入開展招商引資、項目建設和投產達效三個“百日攻堅”活動,持續擴大有效投資。全年計劃實施超5000萬元重點項目100個以上。加強項目謀劃力度。堅持無中生有、有中生新,挖掘政策規劃、立足區位條件、依托資源稟賦、圍繞產業鏈條,大膽設計、精深包裝,謀劃一批可承接、可申報、可招商的大項目好項目,全年謀劃超億元項目120個以上。加強項目推進力度。充分發揮項目中心作用,全鏈條服務項目快速推進、穩妥實施。推行“項目長”負責制,加強項目統籌、市縣聯動、部門協同,合力破解難題,推動重點項目建設有序開展。開工梅花三期、檸檬酸、智能風機裝備制造、風電平價上網等新建項目。推進飛鶴牧場、大北農生豬、高登賽鋰電池等續建項目。各縣(市、區)、開發區(園區)必保投產超億元制造業項目2個以上,持續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。加強項目招商力度。堅持招商招才并舉、引資引技引智并重,開展補鏈延鏈強鏈行動,分區域、點對點開展精準招商。圍繞新能源、農產品加工等重點產業和優勢資源,著力引進一批投資額度大、帶動能力強的大項目,年內實現招商落地超億元項目30個以上。
二是推動工業提質增效。繼續實施固本強基、轉型升級、脫困減負“三大工程”,培育壯大經濟發展新動能。培育新興產業。承接全省“陸上三峽”工程,圍繞打造國家級消納基地、外送基地和制氫基地3個千萬千瓦級清潔能源基地,新增清潔能源裝機300萬千瓦以上。推動新能源輕度并網和儲能應用等柔性負荷技術,力爭清潔能源優勢轉化為低用電成本優勢取得突破性進展。開展天然氣摻氫技術攻關,實施分布式發電制氫加氫一體化示范項目,爭創全省燃料電池汽車示范應用城市。強化要素保障。建立健全政府引導、企業主導的創新體制機制,促進水電煤氣等生產要素和政策、人才、資金、技術、管理、公共服務等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。助推企業發展。繼續開展工業項目服務秘書制,幫助企業紓困解難。建立入規升級培育庫,加強擬升規企業指導服務,統籌推進“個轉企、小升規、規改股、股上市”工作,努力培育一批成長性強、競爭力大的優勢企業。全年新增“個轉企”400戶以上。
三是促進服務業轉型升級。培育消費熱點,發展新興業態,促進服務業提質升級。推動消費升級。培育特色夜市街區、美食集聚區和“夜”時尚消費區,拉動夜間消費增長。開展促銷活動,深挖居民消費潛力。推動電商進社區,打造“一刻鐘”便民商圈,拉動電商消費。發展生態旅游。抓好“西部旅游大環線”景區景點開發升級,大力發展生態旅游、避暑休閑、冰雪旅游、鄉村旅游、紅色旅游、自駕自助游等多品類旅游業態,加快建設紅色文化產業園區,創建嫩江灣國家5A景區。舉辦草原濕地文化旅游節、汽車房車集結賽、馬拉松等特色活動,提升白城生態旅游知名度。完善物流體系。深化物流節點城市建設,提升商品集散規模,完善市域交通網絡,提高物流配送效率。整合散小物流企業、實現資源集聚、規模擴張,建設吉林西部現代物流產業園。
四是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。以鄉村振興為總抓手,發揮農業資源和生態環境優勢,優先發展農業農村,鞏固脫貧攻堅成果與鄉村振興有效銜接,加快建設農業強市。保障糧食安全。堅決扛起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重任,實施集中連片高標準農田建設和鹽堿地開發治理,提高糧食產量和品質。建設高標準農田40萬畝,落實保護性耕作面積500萬畝,全市糧食總產量保持在百億斤水平。壯大綠色農業。抓好玉米、水稻深加工、雜糧雜豆全產業鏈條、畜禽養殖加工一體化等農產品加工產業項目。推進休閑農業、鄉村旅游等新產業新業態發展。依托國檢中心推進雜糧雜豆優勢特色產業集群,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。全市農產品加工企業發展到620戶,總產值達到110億元,休閑農業收入力爭突破2.5億元。推進鄉村建設。落實“四個不摘”要求,鞏固脫貧攻堅成果。實施鄉村建設行動,抓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,完善長效保潔機制,爭創國家美麗休閑鄉村。深入推進鄉村振興“三類村”建設工程,在扎實鞏固提升現有30個標兵村基礎上,再推進30個標兵村建設。
五是深挖財政增收潛力。加強組織收入。加大稅源型企業培植力度,做好土地整理指標、土地出讓金和罰沒等收入入庫工作,切實提升財政增收能力。強化稅收征繳。加強調度分析、稅源監控、堵塞漏洞等工作,千方百計增強財政收入能力,確保應繳盡繳、應收盡收?;饨鹑陲L險。規范政府舉債融資行為,遏制隱性債務增量。建立金融風險預警機制,加強對各類風險評估,堅決打好金融領域防范化解重大風險攻堅戰。
六是統籌社會事業全面發展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,加強民生建設、補齊民生短板、辦好民生實事,讓改革發展成果惠及人民群眾。抓好疫情常態防控。嚴格落實屬地、行業、單位、個人“四方責任”,加強外防輸入、內防反彈,人物同防、多病共防,全流程閉環管理,確保不出現規模性輸入和反彈。提升就業創業能力。持續推進大眾創業、萬眾創新,穩定現有就業、促進靈活就業。抓好大學生就業和農民工返鄉創業工作,確保零就業家庭動態清零,實現更高質量的就業創業。提高民生保障水平。完善醫保市級統籌體系,推行社保經辦數字化。抓好社會最低生活保障,提高社會救助標準。持續推進老舊小區改造,改善居民住房條件。守護好群眾的“米袋子”“菜籃子”,提高群眾幸福指數。推動社會事業發展。堅持教育優先,推進各類教育均衡發展。開展基本公共衛生服務質量提升年活動。加快體育場館建設,實施全民健身工程,豐富人民群眾健身休閑生活。鞏固和發展軍政軍民團結。全面做好民族宗教、外事僑務、廣播電視、婦女兒童、殘疾人、老齡、氣象等各項社會事業。